请输入关键字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铸牢忠诚警魂 锻造优良警风】吉司警院

课程思政育人系列专项培训第三期: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

2022年10月03日 16:02  点击:[]


为贯彻落实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推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将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本期推出学校课程思政育人系列专项培训第三期——《课程思政的融入策略》。


一是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做到“基因式”融合。就一门课程而言,教师应该基于本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梳理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有迹可循。课程思政元素地图也可以在课程群和专业层面运用。更高层面的课程思政元素图,有利于各门课程在思政方面协作和配合,形成网络,提升融合高度,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是思政融入要立足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采取化整为零、“重点”突出的策略,在“深”字上下功夫,做到深度融合。比如,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各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但是,由于时间以及专业课内容的限制,很难将新发展理念一次性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强行一次性接入课堂的育人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有效的办法是:在充分提醒学生注意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的情况下,采取化整为零、分散推进、突出重点、深入分析的策略。

三是融入思政元素要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个人或团队做延伸性学习或研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抓住问题才能抓住人心。只要结合专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就能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是发挥专业文化的育人功能。专业文化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的知识体系(如符号、术语、公理、定律等)、价值体系(如学科制度、伦理规范等)、行为习惯的总和。专业成员自进入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之日起,专业文化就会通过严格的训练、引导和熏陶,对该成员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素养进行濡染和塑造。事实证明,专业发展得越成熟,专业共同体成员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就越排斥随意性和偶然性,学术前辈、专业偶像勇攀高峰、严谨治学的高贵品质和提携后进的人格风范也会受到专业成员的敬畏和尊重,于是,专业成员捍卫真理、尊师重道的品格在规范有序的学术训练中得以自然而然地养成。由是观之,专业文化对个体的德育涵养机制是课程思政实践成为可能并收到预期效果的重要依据。

五是消解西方话语霸权。专业课教学讲求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专业知识体系属于“形而下”的“器者”范畴,专业价值体系则属于“形而上”的“道者”范畴。“器者”范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道者”范畴则聚焦价值的启蒙与精神的塑造,这对专业教育施教主体———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和甘为人梯的师德师风是“道者”范畴的前提和基础。“器者”范畴源自于西方,但“道者”范畴的演绎则完全可以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意识。例如,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树立学生法治观念的角度出发,着力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技术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工匠精神”。专业课任课教师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成果合理内涵的基础上融入民族情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智慧,使专业课教学呈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不仅是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素材来源:高校教师服务工作室公众号-《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供稿:教务处   撰稿:刘圣梅)


上一条:【铸牢忠诚警魂 锻造优良警风】吉司警院课程思政育人系列专项培训第四期:​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 下一条:【铸牢忠诚警魂 锻造优良警风】吉司警院课程思政育人系列专项培训第二期: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升策略(二)

关闭